• 近山 | 我的石頭我的蛋

    作者:河南祥瑞機器

    發布時間:2020-11-01

    村子的前面有條河,河里了許多石頭蛋。

    我的石頭我的蛋

    村子的前面有條河,河里了許多石頭蛋。

    小的時候,村子前有一條大河,科學的說法是季節性河流,和叫什么名字不記得了,只記得她從石門的后山流出來,一直流到曬尸灘。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村里的人們也孤陋寡聞,也沒有什么新聞資訊或者花邊新聞。家鄉的這一條河就成為幾代人口中交流重點。圍繞這條河的故事也是層出不窮。

    先說發大水的時候,我們當時叫“漲河”,河面的洪水能有幾十米寬,浪頭能打十幾米高,一浪接著一浪,真可以說是驚濤拍岸,一點也不壓與現在的壺口瀑布。村里人站在河邊目光盯著水面,手里還指指點點的,可不是欣賞美景的,他們關注的是河水中隨波逐流的牛啊、羊啊等各種牲畜,還有大的樹木和各式農具等等。

    膽子大的壯年男子手里拿著很長的木桿,看似簡單的劃拉幾下,就能巧妙地利用水流的力量將自己看上的物件弄到岸邊,眾人在搭把手就來上岸來。我年紀小,母親管住不讓去河邊,所以只能在遠處看看,或者過后聽聽小伙伴給我講講故事。

    聽大人們講河水是從石門、韓北后山流下來的。從哪時候起,站在山頭上看見黒壓壓的后山就感覺特別神秘。奇怪山里有沒有神仙?有沒有妖怪?直到幾十年后的今天,我們在申振北老師的帶領下去穿越太行祈雨古道時心里還一直在想著小時候的事情。

    偶爾也能聽說后山有人被洪水沖走了的事情,心里更是增添了一絲對洪水的恐懼。接下來又一個疑問就出來了,洪水會沖走的人帶去哪呢?當時大人們告訴我是帶到一個叫“嗮尸灘”的地方,等洪水停了以后,被水沖走的尸體可以在那里找到。當時,以為那是河的盡頭,類似于西游記的“曬經灘”。長大后才知道原來說的是附近只有幾十公里的襄垣縣的城底灘,而和流的終點是經海河流入渤海灣。

    關于漲河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但是更多的是驚險和悲壯的傳說,也都是以青壯年男子為主角。對于當時的我們來說,不漲河的干石頭灘才是我們的樂園。

    洪水來的急去的也急。大水過后不用多少天,就恢復了原有模樣。漫河灘都是各式各樣的石頭,顏色、形狀各不相同,但是出奇的干凈。河灘里的大石頭根據形狀被我們命了不同的名字,也被小伙伴們定義為不同主題活動的場地,有叫“坦克”。有叫“拖拉機”等等。

    大石頭的位置一般不會移動,偶爾也有被洪水翻滾的,也會被大家議論幾天。

    一般大石頭不會移動,由于洪水的沖擊河灘里的河槽每次都發生變化,類似于黃河改道的情況,真的可以用溝壑縱橫來形容。對喜歡玩“打仗”游戲的小伙伴們來說就是經常變化的“戰壕”,現在想起來還回味無窮,被現在的真人CS刺激多了。

    漫河灘的大大小小的石頭無窮無盡,受河水的沖刷基本以圓的河橢圓的為主。經常玩的有籃球大的、有鉛球大的、有雞蛋大的、也有玻璃球大的,玩的方法也是“因石而異”。總能“石盡其玩”。

    回家的時候書包里總要裝幾塊顏色少見的,形狀特殊的自己感覺順眼的石頭回家。上課的時候偷偷拿出來羨慕同桌的同學,由于經常在手里把玩,好多石頭都能被暖的振光透亮的,令人愛不釋手。

    記得有快白色的圓石頭長的和雞蛋一模一樣。有次被母親發現了,就沒收了放到母雞下蛋的草窩窩里。原來,當母雞剛開始下蛋的時候是沒有地方的,只要它認為合適,走到哪下到哪。害的家里人還的漫坡找雞蛋。可是它更愿意找熟悉的地方下蛋,所以就在下蛋的草窩窩里放顆假的“石頭蛋”,這樣就可以把母雞“騙”回來。

    雞蛋碰石頭大家都聽說過,雞蛋和石頭是好朋友大家一定沒聽說過吧。

    再后來,才知道外面村里的石頭叫石灰石,可以燒石灰,石灰是“洋灰”沒有傳到外面這里是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再后來要修路,說是這里的石頭硬度大,就被人把圓石頭敲碎去修路了,在后來要修高速了,聽說有個機器叫“制砂機”,可以打石頭弄成沙,再后來,石頭就沒有以后了。

    石頭沒了,就剩下蛋了。

    那就說說蛋吧。

    村里家家戶戶都養的雞,早上打開雞窩,就在房前屋后、村前山后無節制的瞎跑。等下蛋的時候才趕回指定的下蛋草窩。

    我家一般養十幾只雞,有一只、兩只公雞,剩下是母雞,每只雞都有自己的名字,也好像是家庭的一員,每天能下兩、三顆蛋,也就是說一只平均三四天下一顆蛋的水平。下了的蛋家里也舍不的吃。基本用來換家里的油鹽醬醋的開支,也算是母雞對家里的重大貢獻吧。

    因為吃不上,所以偶爾吃一次感覺就特別難忘。生病的時候是可以享受這種特殊待遇的,記得有年冬天專門把棉襖的扣子解開在雪地里打滾,想著能感冒,能發燒,一個可以不去學校,一個可以喝雞蛋疙瘩湯。可惜,最后也沒有得逞了,呵呵。

    后來聽說有人晚上在雞窩里拉個電燈,雞不知道是白天黑夜就可以多下一倍的蛋。再后來就聽說有了現代化的養雞廠,請注意是廠不是場。母雞一天可以下一個蛋,產量加大了,老板也就賺錢了,可是,雞已經淪落成為生產工具了,這樣的雞蛋再也吃不出原來的味道了。

    前幾天,回老家吃了雞蛋西紅柿碗面,終于有找回了曾經的味道。小郭告訴我,她的雞是在山里散養的,兩千多只雞,每天只下30多斤雞蛋,也就是說,一只雞蛋在雞的肚子里要待三四天,基本上都是身邊的朋友買了,你吃的雞蛋,一顆頂三顆。

    我對市場上所謂的各種蛋也做過了解,各種概念滿天飛,價格相差十幾倍,無所適從也無法判斷。只能選擇最貴的,心里想吃的東西還是要品質好點。

    小郭問我:“一年一季的水稻和一年三季的水稻哪個更好吃,更有營養?”雞蛋也是一樣的,在母雞的肚子里多一天就會多吸收一些母雞體內的營養和微量元素。蛋殼是最直觀的表現,蛋殼主要成分是鈣,蛋殼的厚度就是表示鈣的含量。三天形成的一顆雞蛋和一天或者半天形成的雞蛋營養價值肯定不一樣,蛋殼的厚度也肯定不一樣。所以說蛋殼的厚度是判斷雞蛋營養價值的最直觀依據。

    我聽了以后感覺恍然大悟,雞蛋殼后肯定就硬,硬了肯定就耐碰,雞蛋碰不過石頭,但是石頭蛋可以碰的過其他的蛋。做為我在營銷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司機,我突然想起個詞,“石頭蛋”,這種蛋應該叫石頭蛋。廣告詞都替她想好了。

    好雞蛋是碰出來的

    一顆頂三顆

    好車不怕逞,好蛋不怕碰

    可能我又些想多了,雞蛋做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利潤低、價格波動大、不方便運輸,基本會被城市周邊的幾家超級大的養雞廠壟斷,小郭養雞場的那點產量100%無利可圖,無錢可賺,她這樣堅守就是想讓人們又機會知道雞蛋應該的味道,全靠的是信念、情懷、理想在支撐。

    真是藝高人膽大,第一次聽說,小郭的“石頭蛋”可以發快遞,可以發到全國各地,如果在運輸過程中有打碎的雞蛋,小郭全部免費再發。

    我的石頭我的蛋,我的石頭蛋。

    這篇小文姑且作為對小郭一碗面的報酬吧。

    其實,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對兒時那個味道的回憶,也更多的是對堅守在大山里的年輕大學生的敬佩。

    聯系我們

    欄目:新聞中心

    文章地址: https://www.csir.com.cn/news-rndimg/rndimg.html

    咨詢反饋
    掃碼關注

    微信客服

    返回頂部
    www.sao